IMG-LOGO
工作动态

曹健林讲述中国从“不挨打、吃饱饭”到“富起来、强起来”的科技强国路

时间:2025-11-27    来源:

大屏幕上,一张登辉堂(现相辉堂)前的黑白老照片里,一群年轻人目光炯炯。讲台上,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、党组成员,现任季华实验室理事长、主任,复旦1978级校友曹健林指向照片,对着台下2025级复旦新生们说道:“19782月,我来到复旦光学系学习,和现在的你们一样年轻。”

一段简单的开场白后,复旦大学本学期“强国之路”思政大课迎来收官之讲。“我要讲的题目,叫《从‘不挨打、吃饱饭’到‘富起来、强起来’——结合个人经历的中国科技发展道路之回顾与展望》……”曹健林的话音落下,一段中国跨越式的科技发展历程便在新生面前徐徐展开。作为亲历者与见证人,他的讲述让这段历史变得具体而真切。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钱海红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出席。

作为一门贯穿大一大二四个学期的“人生大课”——“强国之路”思政大课贯通学、思、践、悟四个环节,汇聚大师资、打造大课堂,请名家大师为同学们讲好大道理,帮助同学们在认识世界中树立志向,在探究实践中增强本领,努力成长为肩负强国使命,兼具理想情怀与时代能力的时代新人。

从“八大件”到“两弹一星”艰苦岁月中的科技突围

1955年,我出生在长春,一个工业城市,天上飞的、地上走的,我都熟悉。”曹健林从个人经历切入,讲述起自己如何从一名中学青年,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走进复旦大学,最终走上科研与管理之路。

一次他参加钱学森先生归国纪念活动,深受触动:“钱老曾说,我们这一代人搞科技,就是为了让中国‘不挨打、吃饱饭’。”这份信念也铸就了他一生的追求:“我们这一代人,不仅要让中国不挨打、吃饱饭,还要让中国富起来、强起来。”

回忆起新中国科技起步的艰难与辉煌,屏幕上一张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(下文简称:长光所)的老照片格外醒目。“1953年,我的导师王大珩先生带领团队熔炼出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,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。要知道,没有光学材料,一切光学仪器都是空谈。”

随着一张张珍贵照片的切换,曹健林如数家珍:“1958年,我们研制成功8种精密仪器,按照东北人的习惯叫‘八大件’,这一举改变了中国光学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。1961年研制出的红宝石激光器,仅比世界第一晚了不久……”他语气中充满自豪,也让同学们感受到科技报国的重量。

随后,他又提到关于“两弹一星”的故事:“我当研究生时,曾多次得到‘两弹一星’老师们的教诲。他们在青海湖边,条件极其艰苦,但没有一个人退缩。”他描述了一个细节:研究所搬迁时,“所与所之间相隔几十公里,全是盘山路,我第一次去坐班车,颠簸得厉害……”在他看来,在资本和技术极度匮乏的年代,正是这种精神让中国建立起保障国土安全的国防体系。

从“高铁时速之争”到“LED照亮世界”科技强国的时代跨越

改革开放后,中国科技的目标转向‘富起来、强起来’”曹健林话锋一转,将同学们带入当代科技前沿。他以亲历者视角,细数中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。

作为高铁标准制定的参与者,他回忆道:当第一次把高铁时速定为380公里时,很多人质疑为什么要把时速提这么高,“4小时和6小时有区别吗”。“但我深知,随着社会进步,时间就是竞争力。如今4个小时的票是最难买的,‘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’已成为现实。”

曹健林从LED照明、光伏产业到电动汽车,如数家珍地列举中国科技的突破:LED照亮全球、光伏多晶硅产量占全球90%、电动汽车实现“换道超车”。他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:"同样亮度的灯泡,白炽灯年耗电费62元,节能灯22元,而LED7元。中国LED产品已占领全球近70%的市场。“中国人总能把高科技变成‘白菜价’,但这不是贬义,而是让技术惠及亿万百姓。”

他还特别分享了自己在科技部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经历:“2008年奥运会前,我们在氢能、混动和纯电三种技术路线中,经过认真讨论选择了纯电。当时国际巨头都不看好我们,但现在他们都在追赶我们的步伐。”他表示,“事实证明,科技发展要需求牵引,要选择适合当前社会条件的技术路线。”

他向同学们详细分析了中国科技的六大特色:坚定的国家意志、科技与经济改革相互配合、研发队伍不断扩大、经费持续增长、经济发展催生新需求、大规模国际科技交流,并强调,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在于“国家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”,“科技队伍中的每个人,都有自己的目标。但无数个人目标能否汇聚成清晰的国家目标,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。”

望向台下的新生,他说:“你们坐在这里,未来可能是科学家、工程师。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骄傲,但更重要的是,你们要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目标,这才是事业有成的根本。”

面对“卡脖子”问题中国制造如何再升级?

面对成就,他冷静提醒大家要保持清醒:“中国虽是产业升级最成功的国家之一,但在以芯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领域,尤其在光刻机等核心装备上,差距依然巨大。我们要警惕‘棒杀’,也要警惕‘捧杀’。”

他进一步以图表阐释了全球制造业的布局:中国在一、二类大规模制造企业上已位居世界前列,但支撑产业升级的关键三、四类企业(专注于工艺与装备)却寥寥无几,这正是所谓“卡脖子”问题的根源。

曹健林以照明和显示产业为例进一步阐释:中国依靠巨大的市场和政府支持,通过大规模引进国外设备实现产能扩张,甚至“横扫世界”,但本土却未能孕育出支撑持续创新的三、四类企业。这导致国产装备缺乏验证与迭代的机会,工艺进步受阻,形成恶性循环。

如何破解这一困局?曹健林指出,“新型举国体制”必须回答几个关键问题:如何有效培育三、四类企业?如何整合各地团队形成合力?中央与地方政策如何协同发力?他也在实践中探索答案——2018年,他与团队在佛山创建“季华实验室”,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系统攻关,联合复旦大学、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等单位,致力于新型显示装备研发及产业化,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探路。

曹健林强调,制造业升级离不开使用装备的生产企业、制造装备的专业团队、从事基础技术研发的高校与院所这三支队伍的紧密协作,尽管三者分属不同体系与地域,但必须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。

同学们要珍惜时光,排除干扰,打好基础,锻炼好身体,迎接更大的挑战。不要把目光局限于校园内的分数、文章,要在社会发展、进步的浪潮中发现机遇,抓住机遇。”曹健林向新生们分享到。

几年前,为了学习国外科学界的先进经验,曹健林曾到访过位于加州理工大学的喷气推进实验室(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)。白天,他参观了钱学森曾工作的地方;夜晚,加州理工大学为他安排了爱因斯坦曾居住过的的住所。世界前沿的科技活动,先贤们的足迹经处,使他浮想联翩,当晚写了一首诗。今日他亦以此诗作为思政大课的结尾勉励同学们——“风云榜上看鳌头,感绪良多半喜忧。万里长征犹路远,集才厚础待重谋。”

在热烈的掌声中,曹健林结束授课,将话筒交给台下的同学们,鼓励他们多提问、交流。

来自物理学系物理2班的谢天宇问到:“当我们面对日益普遍的跨学科协同攻关模式?作为新一代物理人,我们应着力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?

曹健林认为,青年首先要有合作意识。现在的学科知识越来越复杂,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,要和尽量多的人合作;其次,青年要有胸怀,弄斧就该去班门,要敢于和比自己强大的人合作;第三,青年要有韧性,对于别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给予理解和支持。他高兴地分享,现在中国科学界的合作意识已经越来越强了。

来自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务2班的李昱彤关心,在推动成果落地时,如果想让政府、高校、企业真正“拧成一股绳”,政府在推进产学研融合方面,最应该在哪些领域去做突破?

曹健林回应,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,每个国家都要根据国情制定政策。政府要用实际行动促进产学研的融合,去除环境中现存的阻碍;产学研的各方也要努力在初期接触,建立信任,就像金融界现在所说的“投早、投小、投耐心”,在有想法的时候就向外界表达。

我们国家在推动‘01’创新领域突破的时候,会有哪些相关举措?”面对相辉学堂2025级香农班沈夏南的提问,曹健林根据过往的工作经验推测道,未来政府可能会鼓励更多公私基金资助萌芽状态的研究和探索;各地的政府和高校将发挥更好的组织作用,“今后的道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同伴。”未来,中国的科技创新对于外国的依赖度将降低。


    来源:复旦大学


    附件下载: